• Cehui8.com 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专业门户
  • 首页 > 专题探讨 >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既要细致入微,更要温暖人心

    2019-04-01 11:42:38 来源: 文汇报
    聊聊

    timg (3).jpg

    如果城市有大脑,那么它就会思考。遍布街区的摄像头、传感器,仿佛城市的眼睛,注视着这里的一举一动——当消防车、救护车驶过路口时,交通信号灯是看着它们拉着警报呼啸而过,还是急人所急地变绿放行?每逢节假日,当公路上的摄像头监测到大量私家车涌向景区,“大脑”能否及时调配停车资源,让更多游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在昨天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上海)城市大脑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城市大脑数字赋能”主题,提出了现今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使城市管理走向精细化、智能化,如何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抬头望见摄像头时,没有被监控、监视的不适感,而是拥有一种被保护、被关爱的温馨之感?

    十年智慧城市建设孕育“城市大脑”

    迄今为止,全国已有500多座城市宣布要建设“智慧城市”。研讨会主席、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封松林介绍,2007年10月,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鲁道夫·吉芬格教授在世界上较早提出完整的智慧城市概念,我国“智慧城市”热潮的兴起,则是在2009年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理念之后。

    过去十年,我国在基础网络、传感器等基础设施上的大发展,为“城市大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江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王曦提到,集成电路为智慧城市提供了超强算力、海量存储和智能感知,而以实时感知、自主协同、智慧决策等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则成为人工智能技术最为重要的应用领域。同时,物联网为人工智能提供信息连接的基础和载体,使万物互联、数据共享在城市中得以实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认为,“城市大脑”的探索与人工智能、智能交通与智能汽车、城市仿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领域的结合,将真正使科技成果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城市大脑”能助力政府优化管理,使市民生活畅通便利,还能协助解决各种“城市病”。

    提升管理效率,更要传递“温情”

    “效率”是研讨会上的一个高频词。浦东新区临港智慧城市发展中心主任陆肖元介绍,在引入人工智能系统之后,临港地区城市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案件发现时间从一天缩短到一分钟,主动发现率超过70%;智能系统结合节假日的道路交通、天气情况、景点活动等信息综合预测大客流的准确率超过80%。“‘城市大脑’可以根据预测到的大客流,采取临时开设应急停车场、设置潮汐式可变车道等措施,让更多游客获得满意的体验。”他认为,“提升人的体验”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

    不少与会专家对此有着相当的默契。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举出这样一个例子:一幢居民住宅楼突发火情,“城市大脑”通过遥感发现火情后,立刻下达消防车的出警指令,同时规划出一条“全绿灯”路线,使驰援时间缩短30%……“这不仅仅意味着更小的财产损失,还意味着被困火场的人员有了更多获救的希望,也降低了消防救援的难度和风险。”闵万里说。

    “如果摄像头感受得到道路拥堵所引发的焦虑情绪,智慧地疏导拥堵,让你早些回家,那将是多么的温暖人心。”闵万里说,在过去几年智慧城市的项目实践中,他深刻感受到,“城市大脑”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的同时,更要传递温情。“当人们不再感觉无处不在的摄像头是在监视自己,而是善意地注视、关切着自己,急我所急,才能让硬核的‘城市大脑’引发心灵的共振,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每座城市都应有适合自己的“大脑”

    发展空间受限、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这些“城市病”似乎难以避免。“城市大脑”能否为此提供良方?

    闵万里透露,通过分析300多座城市、470万个地块的数据,阿里云已建立起一个城市基因库,从中找到12类、150多个因子,这些信息可有效辅助政府决策。“比如,一个已经发展成型的城市需要缓解交通拥堵,那么究竟应该开一条隧道,还是建一座高架?建在哪里对现行城市运行影响最小?”闵万里说,“城市大脑”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洞悉人们尚未发现的复杂规律,制定出超越人类局部次优决策的全局最优策略,通过预测分析,甚至可以为城市找到一条最佳发展途径,避免传统“城市病”的复发。

    陆肖元则认为,在发展“城市大脑”时,应该注意“一城一脑,千城千脑”,即每座城市都应针对自身需求和特点,发展适合自己的智慧城市模式,千万不能盲目抄袭照搬。同时,项目建设应避免“差一口气”,“只有将应用做彻底,才能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的好,不然只会沦为形象工程,无法发挥实际效用。”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许琦敏
    来源:文汇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