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hui8.com 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专业门户
  • 首页 > 测绘新闻 > 互联网

    智解风云变幻 中国气象踏响“现代化节拍”

    2018-09-05 10:15:23 来源: 科技日报
    聊聊

    风雨阴晴早知道。天气状况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公众是不是满意,是衡量气象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发展智慧气象,目标就是提升公众的获得感,改进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天气预报的感知。”8月31日,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陈振林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日前,中国气象局正式印发《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核心技术攻坚、推动智慧气象业务发展等6大类共28项重点任务。这意味着,未来人们可以得到更为精准的天气预报。

    插上智慧之翅 精准服务经济生活

    在重庆涪陵种植青菜头的张健平是重庆市栋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早些年,由于长期习惯了被动的“靠天吃饭”,受天气、病虫害影响,一年下来青菜头总有损失,这让他心痛不已。2014年涪陵气象部门向他推荐了“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有了这个“智慧终端”的指引,张健平就可以提前科学安排施肥、除虫等农活儿,减轻了不少烦恼。

    “智慧气象是未来一段时间气象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此次《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智慧气象业务发展。对此,陈振林解释说,智慧气象就是通过深入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技术,依托气象科技进步,打造一个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适应能力的系统,让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都充满智慧。

    8月24日召开的“2018云栖大会·重庆峰会”上,阿里云与重庆市气象局共同宣称,将合作打造智慧气象系统。“重庆的立体气侯非常明显,希望能通过智慧气象系统的分析,让气象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重庆市气象局局长顾建峰表示,本次跟阿里云建立战略合作,要逐步实现智慧气象的信息化,更加智能全面地掌握天气情况并传递给公众。

    此次《行动计划》也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治理体系,使我国气象部门基本具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全球创新、全球治理能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气象服务、气象卫星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智慧化的关键在于应用,陈振林表示,发展智慧气象服务,重在做到“普惠、精准、交互、泛在”。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气象部门将推动与上下游行业和服务用户的基础信息数据的共享共用;强化面向公众的、基于位置的、按需提供的智慧气象服务;建立以影响服务为方向、以客户定制为特征的新型专业气象服务模式;提升智能化决策气象支持能力,实现各类突发事件的气象灾害综合分析研判“一张图”服务等。

    构筑立体观测网 让气象观测“耳聪目明”

    用一部手机,定位所处的地理位置,就能随时得知所在1公里范围内未来0—2小时的天气走势,你准备好了吗?

    越来越智慧的天气预报,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观测神器”,如自动气象站、天气雷达、无线电探空、气象卫星等。通过这些“神器”把观测的数据放到数值预报模式中,再像解数学题一样,经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精确的答案,就可以进行发布了。

    我国的“观测神器”中,最牛的当属“风云”系列卫星了。“今年我们把风云四号卫星垂直探测大气技术所获取的数据,应用到台风数值预报模式上,结果显示,对‘安比’等台风的预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用了这个观测资料后,发现预报结果跟实况更贴近。”陈振林说。

    此次《行动计划》明确,将智能观测作为智慧气象业务发展的重点。中国气象局现代化办公室高级工程师裴顺强介绍,发展智能观测业务,主要是通过自动化改造与天气实况自动判识新技术研发与业务运用,以及推进全网设备协同智能观测和多种模式社会观测,实现观测“自动化、协同化、社会化”。

    “这要求我们要从大自然的各种变化特别是天气气候系统的变化中获取更多的数据,观测网要越来越立体化,包括利用地面、空间(卫星)技术,发展综合立体的观测,而且数据要能协同应用。”陈振林说。据介绍,当前我国已实现了16大类地面气象要素的自动观测,观测数据上传频次由1小时1次提高到5分钟1次,天气预报的能力和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立体观测网的搭建离不开企业的助力。成立于2012年的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先后自主研发和提供了国家大气监测自动化工程、沙尘暴监测预警系统、卫星遥感应用服务等全国近六成的气象观测装备和工程。近年来,阿里云、百度云等新兴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发挥自身特长,赋能智慧气象。

    瞄准核心技术 强“内芯”用“外脑”

    要狠抓核心技术攻关,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完善开放融合的科技创新机制,确保强“内芯”用“外脑”……翻开《行动计划》,这些内容赫然在目。

    数值预报模式可以说是气象事业的“芯”,因其涉及到卫星、雷达等多源大气探测、超级计算机等技术,是气象事业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也是气象现代化的“牛鼻子”。

    正因如此,《行动计划》强调,在核心技术方面,重点是发展数值预报模式,要完善高分辨率资料同化与数值天气模式,提升全球大气模式分辨率和集合预报能力,使北半球可用预报时效达到8天,水平分辨率达到10公里;发展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有能力对外发布未来11天到年的大气、陆面、海洋和海冰格点预测产品。

    在应用技术方面,重点是加强观测资料和数据智能应用能力,要推进风云气象卫星发展及遥感应用体系建设,既要推动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观测升级换代,更要提升卫星遥感应用技术水平,强化卫星等先进观测资料对数值预报模式和业务服务的保障;加强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转化、应用,为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智慧服务提供新动能。

    对此,陈振林表示,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是我们的短板,现在我国的全球预报模式在可预报天数、实效性、预测精度上,还不能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美国气象机构等比肩。不过在日常防灾减灾的气象预报中,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只是一个参考,在预报更小尺度天气的时候,往往会参照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如针对华东地区、华北地区的区域模式,而我国区域模式的预报能力还是领先的。

    “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自大,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行动计划》,在气象服务、气象卫星等方面加强技术应用,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补短板、强弱项、集中发力。”陈振林说。(付丽丽)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