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链:IBM试点智慧城市折戟 新技术需要跟体制结合在一起

2018-06-29  来源:腾讯财经

2018年6月28日《财经》杂志携手联办财经研究院在北京联合举办“2018智能商业大会”,腾讯财经全程直播本次智能商业大会。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杜链出席“圆桌对话之二 新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时表示,最早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IBM试点不成功,不是说他们的业务或者技术工具不行,成功配套是可以的,但是遇到了在这个地方的体制结构跟他们的完全不一样,他们也很多的障碍是很难跨越的,最后基本上退出了。而有的城镇试点为什么能够成功,是因为这些系统没有侵犯它的体制,是按照内部的指导,实际就是管理信息,在原来的体制和新技术手段结合在一起,非常有效。
以下为发言实录: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是IBM提出的,就是在数字地球的提法以后,这是第一次以智慧城市提出的,刚开始提出了六个系统,后来拓展到十二个,这些系统包括水、交通、河流,把这些东西从硬件一直到应用的逻辑规程到软件实现完整得搞出来。
我当时的理解就是智慧城市这个事情的提出完全是工具层面,美国这个方面的产品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期了,需要大规模向外拓展的时候,我是这么理解的。所以提出了这个概念,希望可以遍地开花做。
后来因为参加了很多地方的活动,发现它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走通,比如说在南京想搞指挥交通,为这个事情他们北京的总裁找过我,后来发现为什么搞不通,不是说他们的业务或者技术工具不行,成功配套是可以的,但是遇到了在这个地方的体制结构跟他们的完全不一样,他们也很多的障碍是很难跨越的,最后基本上退出了。
但是智慧城市的事情并没有因为IBM退化而削弱,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前期的IBM的时期,智慧导向是工具层,用硬件和软件系统讲智慧城市达成之后会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后来发现不是这样问题,而是体制问题,要重新跟体制结合在一起研究怎么搞。
再往下走,发现智慧城市是很大的命题,因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跟国家的结构是一样的,跟国家面对信息化的重大的对象有一个原形,所以智慧城市越来越获得重视,后来我们发改委成立了专家组讨论,实际上就是信息为民,八十个城市有九个领域讨论,包括文化、教育、医疗等等,讨论如何在信息业务上,内部上活化这些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在这样的基础上推动起来的,现在应该说我们非常大的主题。
我理解智慧城市最本质的意义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摸索前进的原形,互联网时代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谈了很多互联网+,本质上说互联网+是从工具层面看互联网的效率,你解决产业问题和其他的问题,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手段,现代的信息技术认为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事实上,我觉得互联网的意义比工具层面的意义大很多,它本质的意义是开辟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如果说以往的工业化时期,今天我跟许司长交流的时候说了这个意见,电的发明是单一技术的发明,导致了人类对所有行为的替代,改变了人类从前的生产方式,但是互联网不是,互联网是一个新的,外部表现是数字化的形态表现的这样的关系结构,这个关系结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所有的关系到网上变成了数字关系,围绕这个数字关系是很多的综合要素,这些综合要素,不管是芯片、智能、分散式计算、量子比特超前的能力,都围绕着这些综合要素,这个综合要素开辟了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人们从传统的物理世界的行为向虚拟世界的数字形态的世界迁徙,这个时代跟历史上所有的人结果都不一样,我们都已经感受到时代的到来。
我随便举一个例子,过去我们有一个连接的纽带是社会关系,有一个人得诺贝尔奖,写了一个书讲的就是社会资本,他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和相互信任是社会的重要资本。
我们国家这种资本体现的非常的明确,住在大杂院的人,大家一起抱团取暖,形成人和人之间的纽带关系,这个纽带关系在改革开放时期,你需要什么样的人互相很快形成组织。比如说军区大院里面的人,从小一起打群架的,也有这样的关系。包括农村来的,我们一起在哪一个村出来打工哪一个村出来参军的,也有这种问题。
突然发现在我们现在,我隔壁住的是谁我不知道,老死不相往来,人和人之间这种关系在解体,代替的是群,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一个社会行为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行为,所以互联网在这个时代,它的冲击对很多问题都有冲击,我认为对国家结构,社会主体,对经济,对文明都会有重新的定义和改变。
这样的改变过程中,我们国家面对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个应对我们没有任何的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所以怎么办,我们要找到原形,要做实验,严格来说这是城市,城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同地区的差异化的试点,要试行最多的品质和差异,有这样的意义。
我是以整体时代性的挑战看试点,差异性的试点来看,不同城市的试点价值是什么。如果说具体化的谈,谈城镇,我觉得有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你比如说当年我们的信息化开始的时候,有一个17号文件2个网,4个库,12金,这些系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我也参加了这个文件的评审,为什么能够成功,因为这些系统没有侵犯他的体制,他是按照内部的指导给它的,实际就是管理信息,在原来的体制和新技术手段结合在一起,非常有效。但是到后来“十二五”规划,里面提出了15个系统,就是要讲跨部门信息共享,当时里面三个主题,一个是业务协同,一个是信息共享,一个是角色协调。后来到项目,每个项目涉及到很多部委,每个部委又是每个项目,从上到下执行这个项目,结果“十二五”结束的时候,立项的1/3都没有完成,冲击非常大,不愿意共享是因为他不理解吗,不是的,信息给你共享之后,能不能给你共享有一个承担责任的问题,这个责任是和原来的单通道的体制发生了严重的矛盾,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最后要在公共服务上解决,治理和服务里面是以服务为核心的治理,必须在最基层,我们试能不能行得通,在条和块的关系中我们要以块为主重新形成试点,这是我们当时搞信息工程的核心。我感觉这中间要放开,现在整体的方法论不是自己被组织,而是至下而上的自组织,上面应该有一个全局指导。(中测网 史婉婉)



  声明: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邮箱 cehui8@qq.com

 




相关文章


测量珠峰的武大人

  2018-11-28


专访 | 测绘行业的GPU云时代,泽塔云CEO查乾有话说

  2018-11-12


高精度北斗RTK亮相德清现场......

  2018-09-29


独家专访 刘先林院士畅谈“智慧建造”新概念

  2018-09-29


刘经南院士:“北斗”三代和GPS一个量级

  2018-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