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hui8.com 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专业门户
  • 首页 > 测绘新闻 > 业界

    地灾信息化护佑彩云之南万民生安

    2013-10-24 14:22:28 来源: 中国测绘网
    聊聊
    “彩云之南”,一个别有诗意的称谓,云南大地的奇幻、富饶通过这一别称完美呈现,令人心向往之。但在拥有了神奇与美丽特质的同时,由于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地层破碎,构造复杂;再加之受孟加拉湾和太平洋北部湾两个暖湿气流影响,强降雨天气频繁,导致云南大地常年饱受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威胁。
    如今地质灾害依旧,但在地质灾害防治的“战场”上,为了保障民众安全,工作人员正应用信息化奋力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具体情况如何,且听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张红兵总工娓娓道来。
    十项措施保民安
    国务院在一项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的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属于地质灾害重灾区的云南,一直在着力构筑这四大体系,并且在省政府的领导下,根据云南省地质灾害的特点,具体强化了十项措施。
    “首先就是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2010年以后,省政府专门讨论了云南省地质灾害的发展情况,国务院也决定从2013年开始至2020年,每年安排10亿元资金补助云南省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这就在资金上给予了保证;其次,建立健全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要求每个县重新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规划,以新的规划来确定整个防治工作的安排;第三,深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包括重点区段以及县,还有一些相对的经济带,比如说桥头堡重点工程,通过加强调查评价从而提升预报水平;第四,要求对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要全面提高;第五,强化了地质灾害动态巡查排查工作。众所周知,地质灾害的发生同地震的关系密切,所以每次震后,工作人员就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动态巡查。”
    “第六,提高地质灾害的分类治理水平。因为地质灾害规模有大有小,而且诱因不一,这就需要多部门协调,分类治理;第七,强化了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全省针对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应急制度建设以及应急保障,做了许多切实的安排;第八,提升科技水平、加强人员培训,主要是对基层人员的培训增加了投入;第九,广泛开展地质灾害的防治宣传。对以村为单位的宣传投入加大,也开展了一些以村为单位的一级演练,多方面进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第十个方面就是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机制,强化了部门协作。”
    在谈到十项举措实施效果时,张总工认为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我们都知道这两年经济发展很快,对地表的扰动也很大,但是如果以五年为单位来计算,现在的防治水平相较于前面几个五年提升了很多;在扰动活动不断增强,人类活动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地质灾害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群测群防聚民力
    由于各省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在地质灾害防治具体工作方面不能一概而论,这便催生了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张总工以云南新平的试点工作为例,谈了他对试点工作的看法。“哀牢山重点示范项目,主要针对哀牢山地区滑坡和泥石流的防治研究,并在那里布置了相应的设备,对云南省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起到了带动作用。总体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加强了对基层的人员培养,为新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及相应的应急调查打牢基础;另一方面是对地质灾害‘群专结合’进一步探索,逐步提高了整个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刚才谈到‘群专结合’,这就不得不说一下‘群测群防’,这二者经常是‘双管齐下’。今年云南省政府专门下达关于进一步调查地质灾害工作的决定,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思路,强化了政府的职责,毕竟,地质灾害防治四个体系并不是‘单打独斗’就能做好的事情。主要强化了多项制度:一是分级负责制,也就是县、乡、村要对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分级负责,相关人员发现地质灾害要上报的责任;二是应急预案制度,针对出现的一些隐患,制定相关的应急制度;三是监测员制度,监测员要负责他所在村子的地质灾害巡查工作,发现以后及时上报,这一方面省政府每年也会给每个监测员一千块钱的补助。除此之外,我们还强化实施了巡查排查制度、汛期值班及速报制度和应急演练制度,整套制度保证了险情发生后,数据能够迅速地被国土部门掌握。”
    信息建设集民智
    云南省是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试点省份,所以信息化建设是在国家总体框架内来开展的。“具体来说,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始于2001年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所辖的129个县区都完成了地质灾害的区划工作,并且建立县级地质灾害数据库,进一步强化了对县的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成果应用方面,主要是地质灾害调查、分析以及防治规划。此外,开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像怒江峡谷专业监测示范区,今年也基本完成10条泥石流沟的专业监测建设工作;深化专业预警,针对云南省地理特点完成了一些地质模型。信息化的建设主要还是满足政府管理方面,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的具体成果——地质灾害预警中心完成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项目也于今年7月份通过验收,“这是在MapGIS K9互联网GIS平台的基础上,搭建成的一套省级、地州级可共用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它主要基于地质环境背景、气象资料及历史地质灾害等分析研究,对云南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进行了划分,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数据库和适合云南全省的预警预报模型,并研发了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了雨量管理、预警分析、灾害管理、地图管理、系统设置等功能。”
    “经过4个月试运行,这个项目使用效果还是不错的,它的精细化程度达到了1381个站点,而且可以实现两套模型对成果维护进行预报,成果可以进行比对,通过最终验证来采用更好的模型;这个系统是开放型的,随着站点增加,系统的预报精度也可以不断提高;再者,它的差错是可调的,预警常识和预警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可以升级。总体来说,这个项目系统功能齐全实用,操作性强,运行稳定可靠,满足了省级地质灾害防范业务管理工作的需要,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和灾害地区群众的减灾措施提供了科学、及时、有效的信息指导。”
    重视科技抓基层
    信息化建设中,以3S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科技应用越来越重要,有着广阔前景,在谈到这些技术在云南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中具体应用情况如何时,张总工表示:它们在云南省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应用已经非常广泛。
    “在地质灾害防治四大体系中,基本上每个体系都涉及遥感、GISGNSS等技术的应用。我们搭建了三维GIS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完成了云南省防治信息平台一张图。在实际应用中,与测绘局合作,采用无人飞机实时获取滑坡等地质灾害重要信息,现在已经形成了固定制度,如果有大的灾害,无人飞机便会及时赶赴现场,提供实时信息,指导我们工作和调查重点,从而我们可以及时跟进,比如去年云南彝良地震以后,无人飞机及时飞到现场采集地质灾害相关信息。”
    人们常用“当局者迷”来形容那些身在其中而未能跳出圈子清晰看事的人,但作为常年奋战在地质灾害排查工作一线的张总工,则做到了“当局者清”。在采访的最后,张总工语重心长地谈了一番自己对于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考。
    “基于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还是应由基层来做,因为应急的话不能总是泛面的,要具体到基层的建设,属地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模式。现在县一级建设方面实际上还是一个空白,所以要加大投入,重视县一级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加强基层技术队伍建设,总体上就可以提高单位的性能;另外,虽然现在国家也在狠抓科学技术这块,但总体上做的比计划要慢,所以我们希望与地质灾害相关的科技进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再一个就是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比如说某区段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但是为了当地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生活,在这一段就会铺设公路,然而又由于经费不高,以致公路的防护水平偏低、防护措施不规范,最终就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出现,所以我认为,要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整个基础设施建设到规范,同时各部门也要加强协调合作。” (李春阳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