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hui8.com 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专业门户
  • 首页 > 测绘新闻 > 互联网

    在数字时代,圆明园不再是文明的“废墟”

    2018-09-18 09:56:21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聊聊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屈婷 高杉)圆明园十二兽首所在处——海晏堂冉冉升起,兽首吐水,观众站立的地方被蓝色的水波“浸”满,视野渐入地下,巨型水利机械如200年前那般运行、轰鸣……在360度的环形空间里,海晏堂“复活”了。

    “现在,提到圆明园,你会想到?”在展览墙上,观众们大多把手中的彩色选票贴在了“骄傲自豪”和“美轮美奂”的答案下,作答“1860大劫难”和“遗址废墟”的人变少了。

    “这样的反馈是意料之中,”数字圆明园“重返·海晏堂”E-MAX沉浸交互秀策展人贺艳说,因为其设计初衷就不是想展现一个文明的“废墟”,而是想重构公众与圆明园的“情感”关联。

    数字圆明园“重返·海晏堂”交互秀展览墙上的互动问题。新华社记者屈婷 摄

    圆明园是数字时代文化遗产命运的一个缩影。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上,敦煌“数字供养人”、拯救老屋计划、“保护长城加我一个”众筹行动……科技带来的互联和共享,正加速让文化遗产走下“庙堂”,变得触手可及。

    “让老百姓都知道”的历史

    82岁的清华大学教授、数字圆明园项目发起人郭黛姮是“海晏堂”首秀的焦点人物。20年来,这位梁思成的关门弟子一直专注于圆明园的研究。

    “我们做了好多年了,有没有方式能把它好好呈现?”2009年,带着这样的疑问,郭黛姮带领团队开始了圆明园的数字修复工程。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140T高清数字资源、44万平方米景区复原面积、162种数字植物模型……“万园之园”回来了。

    “海晏堂”不过是这一浩繁数字宝库的一角。北京数字圆明园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将遗址大量的石构件、彩色琉璃瓦进行3D扫描,储存为点云数据,在电脑模型中进行比对拼接,最终找到了它们的历史位置。

      观众在欣赏“重返·海晏堂”沉浸交互秀。

    这座“五彩西洋楼”极为美丽。圆明园最早历史影像的拍摄者、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如此描述:“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的天空里。”如今,联动影像、雷达动作捕捉、虚拟现实等高科技将这一幕“身临其境”般复原了。

    欧盟驻华代表团文化教育参赞马庆被深深地打动了。“数字化让我们领略到那些不可重现的时光,这会让人们发自内心去保护这些无价之宝。”

    “我们探讨做数字化,就是想要把圆明园做到让老百姓都知道,”郭黛姮说,老师曾教导她“要研究历史,而不是文人笔下的历史”,对于圆明园来说,“还原它,就是在讲述一部活生生的社会文化史”。

    在数字圆明园“重返·海晏堂”E-MAX沉浸交互秀上,孩子们看到了数字复原的兽首形象。

    多元带来更强“保护力”

    在此次论坛上,“人工智能助力保护箭扣长城”项目获得了技术创新大奖。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项目是公开向公众募集资金,10万人筹得4000余万元开展修缮的。

    箭扣长城以惊险著称,“鹰飞倒仰”至“北京结”是它最为险峻的段落。由于自然侵蚀和人为毁损,箭扣长城保存状况堪忧。如果按照传统的测绘、维修方法,不仅人员抵达困难、采集数据受限,相应维修工程也会变得粗放。

    清华美院团队创作的新媒体艺术装置《骷髅幻戏图》,取材于宋画。新华社记者屈婷 摄

    英特尔中国和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手接受了这一挑战。他们第一次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采集并分析了大量的破损数据,提供智能化的修缮方案;留存下了遗址地的高清影像、扫描及探测数据等宝贵资料以供“传承”。

    项目牵头人、中国文物基金会会长励小捷说,箭扣长城是其2016年启动的 “保护长城加我一个”项目中的一个。“以前往往是有钱的地方政府包揽,没钱的就管不了这么多,现在多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可以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做更多的事情。”

    在敦煌莫高窟遗址,7万个“数字供养人”出资近39万元,完成了55窟数字化保护工作。“这种现象说明公众对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越来越认可和支持,”励小捷说。

    中国文物基金会会长励小捷在论坛开幕式上,介绍敦煌“数字供养人”行动。

    美是共通的“世界语”

    今年,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管理机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参会,展示了各国最新的数字文化遗产经典案例。比如,在希腊、意大利、奥地利和英国的联展中,苏格兰神秘的史前石刻就让中国观众“脑洞大开”。

    “苏格兰岩石艺术”项目获得了本次论坛“最具潜力”奖。它计划用5年时间,3D扫描出考古学家过去13年里搜寻、记录的所有石刻图案,并建成一个数据库,以供世人解开谜题。

    马庆说,很多中国游客都喜欢去维也纳、雅典、罗马等历史古都,但欧洲还有很多像苏格兰石刻这样的名胜古迹,“数字化可以让文化遗产更好地展示出来,从而带动当地的文化创新和经济增长”。

    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几乎与国际同步,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此后,数字故宫、数字圆明园相继建成。

    中国和希腊政府间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现场。

    在论坛上,希腊国立雅典理工大学摄影测量实验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希腊PostScriptum有限公司签署了一项“中希政府间重点合作项目”。按照协议,双方将各选取一到两处遗产地开展数字化的保护利用合作实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说,美是共通的“世界语”,希腊和中国两个东西方文明古国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同样的保护和传承困境,“数字化的保护和传承,将帮助两国人民更好地了解双方的历史和现在。”(除注明外,其余图片为清华美院供图)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