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hui8.com 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专业门户
  • 首页 > 测绘新闻 > 企业

    自主测绘装备的“最后一公里”

    2015-03-27 15:50:40 来源: 测绘网
    聊聊

    最后一公里,近年来,这一概念逐渐被一些行业所引用,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且关键性的步骤。它体现的是一件事情越是到最后,就越需要坚持、需要落地,否则就可能前功尽弃。在此,我们讲的是以全站仪为主体,关于自主常规测量仪器领域的“最后一公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从诞生到最终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社会价值,还有关键的“最后一公里”。对于中国自主测绘装备来说,一项技术和产品要真正带来价值,需要两个步骤,一是技术的突破,二是实现普及。前者固然不易,后者更需要多个条件,包括良好的稳定性、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批量的生产等。否则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变革。

    就当前的科技潮流来看,有很多行业也如此。风靡全球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很多,然而真正的产业化并未形成,除了电动领域有所发挥,同样受到价格、配套、续航能力等的局限。举世震惊的干细胞技术,早就成为震惊医疗行业的神话,实际应用并没有像想象那样广泛为人类造福。3D打印技术更是神奇到不能再神奇,技术的突破会让人畅想无所不能,可是实际的应用同样受到成本、材料等的局限。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新的技术都让我们兴奋,如何落地、系统性地服务人类社会,这“最后一公里”实际还有距离。

    全站仪也是如此。1995年,南方诞生中国第一台电子经纬仪ET-02和全站仪NTS-202。那个时候我们都很激动,因为它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而实践给我们出了更多难题,少量的仪器出现了多数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更新换代,对光学、机械、电子的不断磨合改进,在这个过程中又把成本降到最低,才出现了第二代的NTS-352系列,这时候全站仪的稳定性大大提高,而且能够实现大批量的生产,之后,南方全站仪得到了用户的普遍认可,进而在中国开始大量普及。等到第三代的绝对编码、免棱镜等技术诞生,经过相对短暂的磨合到成熟之后,这又成为当时市场上的主流。技术越是积累越有足够的发挥空间,积跬步以至千里,我们现在的高精度导航领域广泛应用的RTK、动态、多频、多星系统、CORS都是同样的过程。

    有的人会说:“技术的磨合然后到成熟,到底是在折腾啥,国产能折腾出国外的高端水平?” 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国产测量装备到底在做什么。

    这里的核心的思想是:是否能用最低的成本,最优的解决问题!理由很简单,太贵了,一些人认为国产不值得;太差了,人们认为不可靠,不能要。这是我们的“国情”。但是自主装备的厂家尽自己之力解决问题,而且对进口的高端设备,最多是参考,绝对不是抄袭,因为有的东西你很清楚怎么搞,但是,还要保证价格优势,别忘了,就算你做成了,暂时有很多人是不会为这个昂贵价格买单的。举个例子,有一种对零件的加工技术叫“渗氮工艺”,经过这个工艺处理后,零件会变得相对坚固,可以在很小的如螺丝扣等环节上实现更大的受力,不错吧?可是,当你准备这样处理的时候,你会发现国内很少有,即便有也会很昂贵,漂洋过海到国外去加工相比起来就真是划不来了。这就是受制于在高端领域,国家的工业环境的支撑问题。然而,不要忘了,中国之所以成为制造大国,必有独到之处。我们的专家们会本着既能满足工艺要求,又能满足用户成本需求的原则,开始了呕心沥血的研究,这样一来二去,我们也能找到解决方案(此处保密,省略五百字),当问题解决之后,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一旦“通了”,不只是解决了问题,还拥有了自主的技术,性价比极高的自主技术!这就是竞争力!

    当价格低廉、性能稳定的产品投到市场上,会带来什么结果?来看一下,进口全站仪一年在中国有几千台销量,而南方一家,一年有五万台。可以说,这个转身固然得益于最初自主技术的诞生,更得益于“最后一公里”脚踏实地的磨合、稳定和普及,南方的自主产品能踏踏实实地引领着一路的变革,原因也是在这里。这是市场的选择,是真正的立足之本,尽管不容易,但是一定要走。这个磨合过程,相信也是每个厂家的必经之路,无捷径可走。所有产品瞬间横空出世即是“高大上”的,其中值得推敲。

    就当前南方推出的国内首创高精度全站仪来说,在突破了核心关键技术之后,依然进行了长久的磨合才推向市场,这其中也花了大量时间对很多细微的环节和工艺进行了磨合。要做到高精度全站仪(1秒全站仪),就要实现一测回水平角标准偏差小于0.7″、一测回垂直角标准偏差小于1″,测距精度达到(1+D×10-6mm)的高精度。这其中的改变是全方位的,就机械结构举例来说,要求就提升了很多,为了保证水平角度精度的提升,竖轴旋转,由间隙带来的晃动要降低到最小,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变,我们就尝试了多种方案,最后设计成密珠式无间隙竖轴,要在两寸见方的轴系上安置150粒公转轨迹不同的钢珠,和30颗端面上的钢珠来配合做滚动运动,如此精细的工序只为消除这仅有的不到0.002毫米的轴间隙,实现稳定运转,不卡轴、精度高。同样,类似这种改变会逐步延伸到横轴的同轴同心和超高几何精度、补偿器补偿精度、仪器的精细微动结构等等。当然,这背后需要有大量的人员、技术、设备的支撑。只有每个环节都仔细认真地去对待,才能出现最优解,才会诞生类似前面所说的“神器” 。

    高精度全站仪目前实现量产,南方两大主力工厂的研发专家们最有体会。长期趴在研发一线上才换回来一点一滴的改变,不过大家都很清楚,该走的路一定要走,这是正道,这样才能得到认可和接受。只有坚持走完不平凡的“最后一公里”,才会实现新的普及,带来新的力量。

    总而言之,这都是自主装备折腾的那点事儿。无论如何,大家还是会这样走下去,逐步提升,南方在二十几年的路上是最深有体会的,也是身受其益的。更何况,现在又新落成了更庞大的生产研发航母“中国测绘技术装备中心”,有了更良好的基础。但愿,自主装备在国人的支持下、在中国工业环境和水平的提升下,南方能脚踏实地走得更远,也能给行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南方测绘 供稿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加群提示:我们创建了全国32个省份的地方测绘群,旨在打造本地测绘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请联系管理员测小量(微信 cexiaoliang)进群,一人最多只能进入一个省份群,中介人员勿扰


    返回顶部